中国 亚太 欧洲 美洲 中东 澳新 非洲
首页 时政 社会 经济 商业 金融 科技 军事 健康 文化 娱乐 体育

中国男孩需要更多“阳刚之气”?

2021年01月30日 地区:中国

联合早报报道,针对有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国教育部昨天回应说,将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形式,并强调“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blob.png

针对“防止男生女性化”的提案,中国教育部提出将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互联网)

教育部的答复惹来不少争议,许多网民质疑“仅仅靠体育就能防止男生女性化”?而一句“阳刚之气”更被网民批评是“双向性别歧视”。

虽然教育部针对性别差异的回应有刻板印象之嫌,但中国社会对男性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的担忧实际上由来已久。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几年前就对“阴柔之风”的盛行进行了讨论,引发社会重新审视男孩的教育问题。

综合来看,中小学男女老师比例严重失衡、家庭教育中父位缺失以及娱乐明星的“娘化”风潮是导致当下中国男性青少年偏向“阴柔”的主要原因所在。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

尽管教师在中国社会仍然是颇受尊重的职业,但许多地区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却十分普遍。

blob.png

中国许多地区的中小学男女老师比例严重失衡。(互联网)

曾有媒体随机调查了山东、湖南、四川、浙江四省140多所中小学,较为严重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比10,女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至80%属于常见现象。

据成都市教育局统计数据:2019年在成都的专任教师中,普通小学男教师占比不足三成;初中男教师占比不足四成。其中一所小学全校只有八名男教师,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0%。

而这种情况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城乡中小学中更为突出。

中国各地教育部门针对这种情况也出台过一些措施,以期望招收和培养更多男教师,但作用并不明显。

为何招收男老师难?

中国教育专家一再强调“男老师的作用难以替代”,呼吁“保持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平衡”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但这一职业属性的天花板却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男性参与其中。

男教师“荒”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行业的收入水平和晋升空间,与社会普遍对男性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期待有一定差距。

blob.png

中国中小学教师行业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对男性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期待有差距。(互联网)

湖南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成为特岗教师后,月工资加上绩效工资、补贴等,一年收入还不到5万元(人民币,约1万新元)。

职称晋升慢、进步空间小等因素也影响了男性进入中小学教师行业。四川省规定,省一级示范高中副高级岗位占比不高于40%,而小学副高级岗位占比却仅为不高于15%。

有限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导致部分地方基层中小学本就稀缺的男老师持续“外流”。

据贵州毕节一名乡村学校校长透露,有的男老师考了公务员到乡镇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去了;有的辞职从事别的行业了;还有的被政府部门借调后,就不回来了。

家庭教育中父位的缺失

学校男老师稀缺,回归到家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也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即所谓的“丧偶式育儿”。

这种充满性别偏见的育儿模式其实是源自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它使社会理所当然的将女性视为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主力,而男性主要负责“挣钱养家”。

中国国家统计局早在2008年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25到29岁这个年龄段里,有41%的女性自我报告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在30到34岁的女性中,51%的女性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但是同年龄段的男性只有15%和26%。

blob.png

《妈妈是超人》这一节目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女性在承担家庭责任中的期待。(互联网)

曾火爆一时的中国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单从名字上就可反映出社会对父母在承担家庭责任上的不同期待,并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网民将成语“父爱如山”调侃解释为“做父亲的像座山似的一动不动”,中国的妈妈们却在用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去抗衡育儿焦虑。

当“十项全能”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所向披靡,爸爸的角色则肯定更加被边缘化。

难怪有人给当今中国家庭画像为“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和失控的孩子”。

娱乐明星和网红的“娘化”

娱乐明星和社交媒体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blob.png

中国娱乐圈时下当红的流量明星以“阴柔”气质为主。(档案照)

从扮相妩媚的韩国男团到气质阴柔的大陆“小鲜肉”们,这些在娱乐圈大行其道的男明星肤白唇红、明眸皓齿,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粉丝”,他们的形象们对年轻一代的审美选择必然会产生影响。

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尽管现在的中国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头更高,但其审美和爱好却更偏离人们传统思维中的“男性”特征,一些男孩喜欢装容精致,热衷发修图自拍,上传造型可爱的视频。

刻板印象的争议

有教育专家指出,媒体报道中常提到的“娘”是对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的一种贬义称呼,它既没有看到这种性别新现象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构建新型性别角色的积极意义,也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和男女平等条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内涵,与社会对其的新期待。

有性别学者也认为,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有其正面价值。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如果“阴柔之风”没有构成整个社会全体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数人的审美,就不能将其夸大。

还有学者建议,为消除性别隔离,幼儿园应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车,或者让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车。

blob.png

专家建议幼儿园应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车,以消除性别隔离。(互联网)

一名婚姻家庭专家也说,一个社会不应该反对个性和自由,但同样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文化传统。“阴柔”和“阳刚”都是优秀文化传统,整体构成了中华人文教化体系,不应偏废。

诚然,无论是“阳刚”还是“阴柔”都不能以偏概全,一刀切的定性,但中国教育部提出的“阳刚之气”是否可以改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男女失衡,还是反而会加深性别的刻板印象导致育儿责任更加向女性倾斜,还要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