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恢复疫前常态
2024年03月04日 地区:中国 来源:联合早报 阅读(191)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开幕前夕,前往北京建国饭店领取采访证件的中外记者络绎不绝。这家过去几年被用作记者隔离地点的老牌酒店,如今不再门禁森严,预示两会将全面走出疫情,回归2020年之前的状态。
据两会新闻中心公布的数字,今年共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两会,较过去几年明显增长,大致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的情况。
官方也解除每家媒体机构只能派一名记者出席一场活动的限制,允许所有持证记者参会。这意味着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场将重现人山人海的盛况,重要记者会的现场将“一座难求”。
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两会采取闭环形式召开,许多采访只能透过线上进行。至于地方人大代表团的小组讨论活动,更是不对外媒开放。
今年,据《联合早报》了解,多个地方代表团的小组讨论环节将重新面向媒体开放,一些地方团也接到上级的通知,要部分代表做好准备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踊跃发言。
一些地方团已相继邀请外国媒体旁听和提问;部分企业代表也通过公关联系相熟的记者,一方面希望记者现场发问,同时也希望提前沟通准备,以免临场面对过于刁钻的问题。
和疫情期间的两会相比,今年的两会召开日期可能稍微加长一至两天。在2020年之前的多年里,非换届年的两会一般为期12-13天,到了疫情期间大幅缩短到六天半。今年两会的完整日程尚未公布,外界只知道政协和人大会议分别在3月4日和5日开幕,而闭幕日期尚未揭晓。然而,北京市警方2月底发布的两会期间无人机禁令显示,官方禁飞小型航空器的时间介于3月1日零时自3月12日24时。这意味着两会最迟在3月12日闭幕,会期七天半。
世界多数国家过去两年先后走出疫情,中国是在2023年初重新开放国门,但两会却是到今年才大致恢复疫前状态,开放程度可谓“慢步前进”。而且,去年社会面解除防疫措施后,两会仍要求上会记者提前隔离;今年虽然免除了隔离要求,上会记者仍须接受核酸检测才能领取采访证件。
分析人士指出,“两会”晚于整体社会回归疫前常态,表明官方对这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依然态度谨慎,不希望出任何纰漏。但决策层也明白,展现开放的姿态,向外释放积极信号,仍然很有必要。
3月5日的人大开幕式上,中国总理李强将发表任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和民生课题预计将是这份报告的重点。
尽管外界普遍预计今年中国将把经济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但政府将出台哪些经济刺激措施,是否会再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1892亿新元)特别国债,又会如何稳定楼市和缓解就业压力等,仍有待揭晓。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受访时指出,今年初多数分析师还预测中国财政赤字率将超过3.5%,但随着两会日期临近,市场预期逐步下调至3%左右,显示外界对这个中国政策观察窗口的期待不如从前。
谢栋铭认为,若以去年作为基准,今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有可能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显示官方将进一步扩大刺激。“即便是从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出发,也应该把赤字率设在高于3%的水平。”
人事变动是两会另一大看点。官方星期二(2月27日)公告,去年被免职的前外交部长秦刚已辞去全国人大代表职务。而同样已被免职的原国防部长李尚福,则仍在官方公布的人大代表名单中。两会期间是否会公布新外长人选,以及对秦李二人情况做出更多说明,也是外界关注的动向。
在两会形式回归疫前之际,发言人会不会就各方关注的议题披露更多信息,代表委员们如何应对中外媒体的“围追堵截”,发言尺度有多少空间,以及官方能否容许舆论“杂音”出现,是观察今年两会开放程度的另一重指标。
过去两会的一大亮点,是委员代表们的吸睛穿戴和“雷人雷语”,例如一身名牌的“红二代”委员李小琳,以及建议使用轩辕纪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但经过这些年的会风整顿,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作风低调许多,发言也变得更加谨慎。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受访时指出,北京希望透过两会回归常态的安排,展现中国社会恢复活力与开放,提振各界信心。但仅在表面上展现开放姿态,更多时候只能作为自我宣传的素材,难以从实质上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陆曦分析,后疫情时期中国与世界隔阂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力结构的转变。“中国政务和党务系统的关系在过去六七年间发生重大转折,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些现象若能改变,才有助于扭转舆论对两会、对中国的观感。”
但他也补充,即便只是展现姿态,放开还是比不放开更好,“至少是一个止损的信号,表明官方不希望让当前形势继续恶化。”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编辑推荐
朝鲜国防省成立指挥机构贯彻地方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