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印钞,印钞,像没有明天一样!
2020年12月03日 地区:中国 来源:公众号-财主家的余粮 阅读(274)
来源:财主家的余粮
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央行们在印钞方面的疯狂了。
根据摩根士丹利策略是Matthew Hornbach预测,包括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在内的西方四大央行,在接下来2年内将至少再印钞5万亿美元,致使其资产负债表之和达到30万亿美元。
进一步扩展,西方主要的8家央行(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澳联储、新西兰央行),平均每月将从市场购买价值3040亿美元的证券(其中2380亿美元将是政府债券)——其实就是说,每月将额外印钞3000亿美元,其中近80%都是为了支持政府融资的……
这个印钞规模有多大呢?
相当于这些央行,每月都额外向市场注入相当于其GDP的0.66%的金钱,用来“缓和不可预知障碍对市场的打击”!
真是放屁都有理由——
既然你们都说了是“不可预知的障碍”,那凭什么觉得印钞就能解决问题呢?
该怎么形容呢?
央行们印钞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根本没有明天一样:
印了再说,哪管未来洪水滔天?
嗯,能解决所有人类经济问题的,就只有印钞了!
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一定是印钞太少了,再多启动几台印钞机就好了!
截止2008年之前,四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加起来也不到4万亿美元,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启了央行们印钞的无耻之门,到了2020年10月底,全球最主要的五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折算成美元已接近30万亿。
西方四大央行,已经基本将短期利率降到了0,所以他们上阵购买债券,其实就相当于直接给政府印钞,这等于主动放弃了央行的独立性——如果持续以接近于0的收益率,来购买由政府所发行的债券,央行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已经丧失了。
内部人士并非没有认知。
就在上周,中国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文,声称当前的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非常不合理,而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Andy Haldane也在一场演讲中表示,全球央行大规模扩表,模糊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区别,市场开始对货币的作用及其与政府分离,失去了理解,或许,也失去了一些信任。
岂止是失去一些信任?
我都怀疑,这样一个持续利用央行印钞来劫贫济富的信用货币体系,持续下去还有没有意义?
2008年以来的信用货币体系,已经变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悄无声息的财富抢劫活动!
就美国金融市场来说,除了央行购买债券的钱会直接注入市场,美国财政部还有一大笔现金,在美联储的财政部一般账户(TGA)上放着,等着花出去呢?
这笔钱有多少呢?
最新数据是1.484万亿美元!
因为两党纷争,目前国会还没有就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所以,这笔钱现在还没花出去,但根据2019年的美国债务上限的法案规定,到2021年8月1日之前,这笔现金的余额,不能超过2000亿美元——
这等于告诉大家,2020年上半年,除了美联储有可能大规模的购买债券诸如额外资金之外,还有美国财政部的1.3万亿美元也会额外注入市场。
最近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虽然变动不大,但财政部账户里的钱,却在10月份以来迅速的下降(意味着流入市场),这或许才是最近的美股保持坚挺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市场真的缺钱,所以央行们大发善心,为整个人类造福而印钞么?
当然不是!
他们就是为了帮助政府融资,将政府凭空发行的债券给买下来!
至于政府的钱,除了一小部分作为政客派发的福利而流入普通人口袋里之外,绝大部分流向了哪些人,我们都应该心知肚明。
就在最近几天,原油暴涨、铜价暴涨、连铁矿石价格也涨至历史最高位,但以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央行,却继续掩耳盗铃,拿着那个基本没啥意义的PCE(个人消费者支出)指数,振振有辞:没有通胀,印钞有理!
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央行们的狂妄和无耻。
在关于全球债务监测的最新报告中,国际金融协会(IIF)指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各国债务飙升,到了一个令人荒唐的新水平。
2020年3季度,全球债务总量,升至2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60%,其中前三个季度已经暴增了15万亿美元的债务,而到今年年底,预计债务将再飙升5亿美元,达到27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65%。
2019年底,全球总人口是76.7亿,按照当前的272万亿美元的债务估算,平均每人负债3.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万元。
按照过去10年的债务扩张速度,IIF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债务总额将从2020年底的277万亿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360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每个人平均负债,接近5万美元之巨。
这些新增加的债务中,大部分都将是由西方政府以接近于0的利率发行出来,然后装模作样转个圈儿,由央行在市场上买下来,最终转化成了印钞。
说白了,债务的增加与央行的印钞活动同步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编辑推荐
朝鲜国防省成立指挥机构贯彻地方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