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统计局开始说滞胀……
2021年12月01日 地区:中国 来源:公众号-财主家的余粮 阅读(288)
美元持续的通货膨胀,终于开始对我们的政府决策带来压力了。
就在一周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说:
“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要知道,根据中国官方CPI数据,最近半年来,我们通货膨胀率一直都在0.5-2%这个传说中经济运行最合适的区间,这可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形势一片大好。
这种情况下,一向浓眉大眼善于自夸的国家统计局,却自曝家丑地说了一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这显然是看到了美帝通货膨胀叠加经济增长停滞,再加上PPI数据连续创出2007年以来的新高,政府统计部门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潜流涌动……
通常而言,宏观经济会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性也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指标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根据指标对经济周期反应的时间,一些指标被称为领先指标,另一些被称为同步指标,还有一些被称为滞后指标。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像能源、金属产量以及广义M2、社会融资数据等,就属于领先指标,而CPI和通货膨胀,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滞后指标,而所谓“滞后指标”,就是根据领先指标和同步指标,在数据变化表现出来之前,大家都已经大致知道你要拉什么屎了。
因为CPI是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物价上涨情况,所以通常我们用CPI的上涨幅度,来代表全社会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上,政府统计的物价指数通常有两个: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在绝大多数时候,即便不考虑国家部门对CPI权重构成的操纵,相比PPI指标,CPI也是一个明显滞后的指标。下面的这张图,就是1950年迄今美国的PPI通胀率与CPI通胀率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出PPI通胀率数据要领先CPI通胀率数据2-6个月。
想想就可以明白,我们作为消费者购买到的东西,通常是工厂使用1-3个月前甚至更久之前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所以价格还没变化,但如果生产商采用的原料涨价了,他们自然会把涨价后原材料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售价给提高……
另外,因为生产商不可能将原材料上涨或下跌的全部成本(或损失)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再加上技术进步、产能过剩、政策调控等,生产商在某种程度上缓冲了PPI通胀向CPI通胀传导的过程,所以,CPI通胀变动幅度通常会远低于PPI通胀变化幅度。
以上两条逻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适用的。
观察中国的通胀数据,PPI通胀率,2021年5月份就暴涨到9%左右,此后持续维持高位还继续上涨,但CPI通胀率,却始终没有上涨,维持低位已经有5个月时间。这一方面是中国统计部门在CPI指标权重挑选上努力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CPI通胀数据很快就将迎来大涨(个人推测在下个月就会显现),如果能够未雨绸缪地告诉民众,说可能会出现一些“滞胀的表象”,差不多相当于提前给民众打预防针了。
根据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CPI通胀维持在2%左右,对经济而言是“合适的”,能起到所谓的“润滑油”的作用,可以称之为“良性通胀”;但如果通货膨胀明显超出这个区间,特别是连续一段时间超过4%,那就是典型的通货膨胀了。
根据这个判断,过去的半年间,美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通货膨胀,而中国尚未进入通货膨胀时间。这一要归功于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二要归功于中国统计部门的CPI指标及权重选取。
不过,滞胀滞胀,除了通货膨胀的“胀”,还有个“滞”字没有说呢!要知道,滞胀(stagfl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stagnant(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inflation)的合成。
相比容易确定的通货膨胀标准,经济停滞这个指标,就略略有点复杂。
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所谓的经济停滞,就是实际的GDP是0增长或者负增长,特别是,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率为0或负增长——这就是典型的经济衰退,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停滞。
私人的、非盈利性、无党派色彩的美国经济研究所(NBER),从月度数据出发,综合考虑了实际GDP、商业周期、政府部门GDP修正数据等因素,给出了一个美国版的精细的“经济衰退”标准,被美国官方采用:
“持续超过数月的经济活动严重下滑,通常在实际GDP、实际收入、就业、工业生产、批发和零售销售这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另外,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失业率通常也会被纳入“滞胀”指标的考虑之中,即便经济增长指标不能满足衰退的条件,但失业率高企(以美国为例,高于6%可以称为高企),这依然可以称之为经济停滞。
在具体的实践中,定义经济停滞的时间周期要长于经济衰退。在一个或两个经济周期里,哪怕中间一度有非经济衰退的时间,只要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通货膨胀严重,实际经济增长率很低,失业率高企,这一段时期依然会被整体定义为“滞胀期”。
在过去的60年间,算上2020年的疫情,美国一共有9次NBER所定义的经济衰退。但真正被称为“滞胀”的时期,实际上只有1971-1984年的那一段时间。
下图中灰色竖条,就是NBER所定义的、由美国官方所认可的美国经济衰退期,再进一步叠加PCE(美国官方采用与CPI接近的PCE指数评估通胀)通胀率4%+和失业率6%+,只有红色阴影的时间段,才能被称为“滞胀”期。
作为30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除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之外,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从未低于过5%,更不用说0和负值了,即便是舍弃失业率因素(中国的失业率数据失真严重,没什么意义),按照美国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根据官方数据,中国从未经历过严格意义上的“滞胀期”,最多只是经历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已。
所以,当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说,中国只是看起来好像出现了滞胀的表象,而且强调说,这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我是完完全全同意这个说法的。因为,除非再出现类似于2020年疫情这样的冲击,否则,中国根本不会出现严格标准的“滞胀”。
用于成熟经济体的“滞胀”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制定中国特色的滞胀标准。
通常情况下,西方的实际GDP增长率接近于0或者负值,才会引起失业率的大规模上升,才能称之为经济停滞,而根据一些中国经济学者的估算,在中国,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低于7%,那么就会导致失业率大规模抬升和经济水平整体的下滑,就可以称之为经济停滞了。如果,该阶段的通货膨胀率,又超过4%甚至5%的水平,其实就可以称之为“滞胀”。
下图就是最近30年来中国的真实GDP增长与CPI通胀的对比情况,如果出现了真正GDP增长率低于上面的绿线,而CPI通胀率又高于下面的绿线的情况,其实,我们就可以定义为中国经济的“滞胀”。
如果用以上滞胀标准来衡量,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最满足滞胀的一次是2019年四季度到2020年1季度,其他的时间,中国根本称不上滞胀。
但是,根据目前的GDP增长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中国明年一季度的真实GDP增长,很有可能就会低于7%,根据目前的PPI数据,明年一季度的CPI通胀率超过4%的概率又极高,这样一来,就恰好组成了满足“滞胀”的条件。
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才会提前给公众打下一剂预防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Comments编辑推荐
朝鲜国防省成立指挥机构贯彻地方发展政策